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以温情对抗桎梏
编辑: 来源:太阳集团tyc151 发布日期:2014/12/14 点击量:

自从五月花号载着英国清教徒抵达北美这块大陆开始,源于宗教情怀的自由、平等的信念就在这里扎了根,而历史根源更加复杂的种族歧视问题,就在美国人在多次挑战司法修正立法和社会冲突的过程中一步步解决,这是一种文化本身的伟大所在,所以当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世人评论说,这其实是白人文化的一次胜利。

《帮助》这本小说的故事设定便以黑白人种族的冲突为背景,讲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发生的社会现象。一位大学女孩斯基特非常看不惯美国社会对黑人女佣的不公平对待,想通过写书来帮助这些女佣脱离困境。

在看过了原著和电影之后,我觉得原著着实更为经典和细腻,但电影却更能反映温情。对其中的几点产生的感想颇为深刻:

首先里面主要角色都是肤色不同的女性,整片虽然讲的是一个严肃的故事,但是其拍摄手法却较为温和轻松,既没有俗套的去渲染黑人女仆们的悲惨生活,也没有刻意的去慷慨激昂的呼喊自由与平等,故事节奏平稳有序,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一切在平稳祥和之中展开,这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向美国社会示好的信号,虽然影片的历史背景处于美国民权运动的风暴眼之中,但是片子对于民权运动基本上是一笔带过,对于这些黑人女仆而言,这些民权运动的口号太大太远了,她们要求的并没有那么多,而她们也在女主角斯基特的帮助下潜移默化的努力实现这些,这是一群最为真实最为贴近历史实际的黑人女仆,生活的艰辛被轻轻的一笔带过,剩下的是一些最为质朴和贴近现实的努力和斗争,而这些,我们称之为生活。《帮助》非常聪明的把握住了火候,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便成了电影的气质所在。

其次,按照《相助》这本书的中文简介所述:白人男子至高无上,女人是漂亮的摆设,有色人种则是不可接触却又不得不接触的贱民。实际上,白人女性的位置是尴尬的,她们作为家庭的主要管理者,就必然的要跟黑人仆人们直接接触,而对于男主人来说,这样的难堪大致是可以避免的。所以,电影中男性基本上是缺席了的,作用不大,导演将笔触最大限度的放在了两个黑人女仆和一个白人女主角身上。我猜这也正是这本书或者说这部影片能够以独特的姿态赢得读者和观众认可的原因,英文原名叫做《the help》,既指种族之间的帮助,也特指了影片中女性们的帮助。很明显,这是一部从女性角度出发拍摄的影片,但它并不是女权的,只是,女性在那个年代,特殊的身份让其的举动更加有意义,也让我感到这部影片的含义更为丰富,实为巧思之一。同样身为女性,观影时,我的在场感也更为深刻。

再而,影片的结局看起来是平淡无奇的,女主角为一本书出版了,它带来的似乎只是亲近几个人的转变,并未有多大的作用。对于两个黑人女仆来说,经此一役,她们明确的知道了自己要坚持什么,放弃什么,这对她们是最大的价值。原著和电影都没有戏剧般的制造出大和解的结尾,而是让生活继续,但涓涓细流已经流淌在了这里,不久,奔腾的江河就将汹涌而至,因为这是相助的力量。


很难说电影本身多么有特色,应当说是出色的原著让电影显得不凡,导演做的是将一个好故事,有节制的转化在了大荧幕之上,在情感的奔腾中,导演克制的为观众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实况,个中的批判和思索,则全交由观众自己,这样的作品是精致的,能在冬日打动人心,这也是为什么含蓄的温情比澎湃的激情更持久,也更润泽人心。当一种根深蒂固的矛盾用温情的方式来叙写时,显得更自然也更婉转。

上一条:敬畏“职人”精神
下一条:《活着》读后感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