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玉不琢,不成器?
编辑: 来源:太阳集团tyc151 发布日期:2014/12/15 点击量:
教育,是塑造,还是引导?

这是一个教育学中被念叨,被诅咒,被哭泣,被祈祷了无数次的问题,是一个千百年来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直到世界上的教育思想渐渐开明,这个问题才终于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思考里。我国亘古至今的教育中,科举的影响力如此强大,即使它被废除也仍然影响着当代华人的观念。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塑造。在我国古代,教育就是塑造一个满腹经书的治人者、当权者、管理者。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这个思想植根于华人的脑海里,直至今日,无数孩子仍然被父母当作一块“玉”,早早地就被自我以外的人确定好了自己的形象——玉佩、玉环、玉像……他们却没有办法成长为一块自己想成为的“玉”。

《死亡诗社》说的便是一个塑造和引导的故事,是一曲自由的悲歌。影片中的教师基廷,是一位崇尚自由的引导者,他的教学理念就是给员工找到学习的乐趣,引导他们自由地自主地学习,是一位人本主义教育家。可他任教的学校是美国著名的严管学校,一个如同生产工厂的学校,一个崇尚行为主义的学校。基廷的理念和学校的以及家庭的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一个悲剧的结尾:员工尼尔不堪家庭的压迫和束缚而自杀,教师因为与学校理念不合而被学校以罪人的名义辞退。正是这样的一个悲剧,才能引发人的深思:教育,是塑造,还是引导?

从影片中,我们就能找到这个答案。员工们违反学校的规定,自个儿偷偷重开了“死亡诗社”,作为自我学习、交流和成长的自发组织。在这个组织里,内向孤独的变得开朗合群,胆怯害羞的赢得了女神的爱,每个人都获得了珍贵的成长经验。而基廷在他自由的教学方式中,也让员工们受益匪浅。这一个可贵的自由之成果,却免不了遭到传统“塑造”理念的迫害。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悲剧结尾。可以说,这个悲剧的结尾,完完全全把学校和家长“塑造”理念弊端展露得一览无遗,狠狠地斥责了其中的可恶、可恨之处,。

自由诚可贵,但我想,教育也非越自由越好。对于不同的员工,是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理念的。有的员工有自觉学习的觉悟,只需要稍稍的引导就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经验;而有的员工不仅仅需要引导,还需要教导甚至矫正,否则便一直散漫颓废,发展受阻。教育的实践仍当继续,人们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把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等教学理念结合,并做到对每个不同的员工灵活使用,是否能带来更好的教学呢?

玉不琢,不成器。可作为员工的“玉”,并非是死玉,而是可以自我塑造的玉。《死亡诗社》告诉我们,如果把一块玉捏得太紧,它就会破碎;而如果引导玉进行自我塑造,玉就会自我升华,焕发更夺目的光芒。

上一条:教育应何去何从?——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下一条:《当你熟睡》:你幸福,所以我不快乐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