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城南旧事》,不是因为城南旧事,而是因为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我怀着对林海音的生平,林海音著作的极大兴趣看完了这部电影。但是,改编过后的电影始终无法还原小说真味。在电影里面,有些情节删减了,让人看了一头雾水。便衣警察,让人看了以为就是个趋利的小人,为了一点小钱而去报告上司;被火车轧死的小桂子和她的妈妈,也缺少一个清晰的画面来反映;后面,英子与家人在墓前告别父亲时,一些画面剪切了,失去了小说原有的味道。然而,将静态的文字搬上大银幕并成为经典,终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它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而和乐的一家。主要通过小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离愁别绪弥漫在全片中,在无尽的天真,童稚里,却道尽了人世复杂的情愁。
那老椿树胡同口儿的雨夜里,究竟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还会不会带英子去看海?宋妈坐在黄板牙儿的毛驴上走了还来吗?兰姨娘呢?爸爸的石榴花呢?英子坐在马车上侧脸问的那个“什么是将来的事呢?”的问题,我们谁又能准确无误的回答出来呢?
从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母亲说。
然而,我们终归都是忘记不了的。就像她忘不了西厢房的小油鸡,我忘不掉儿时只活了一夜的小黄鸭;她忘不了井窝子边闪过来的小红袄,我忘不掉穿的发黄的白布鞋;她忘不了妞儿笑时的泪坑,房檐下的缺盖,跨院里的小屋,而我,也忘不掉小小的校园里每天清早苹果味的阳光,从学校捉回来的蚕宝宝,和5毛钱的掺着色素与糖精的袋装刨冰……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 而电影给了我们了一个出口,象小英子一样,重视那往昔的岁月。
现在想起来,童年的种种美好--纯净的蓝天,游荡的白云,如锦霞一样的山花,夏日里的风,暴雨里的白杨,金箔一样的落叶,和雪后宁静的早晨;小伙伴们的嬉笑,无忌的打闹,在树林里奔跑,在山野间跳跃.;紧张而有趣的学习,无忧无虑的日子,却象手指间的沙匆匆滑落……
其实我们在童年时忽视了我们青春中的父母,那些清贫的日子,他们消瘦的肩膀,戴着厚厚眼镜的哥哥,从长长的火车出站口走出来的阿姨,背着重重的行李……他们正经历着人生中的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而那时的我又怎能察觉和体会呢?
书里的英子,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电影和插画中,英子那个齐刘海的发型我小时候也梳过。是父亲给剪的。还记得那把剪刀,微锈,且钝,碰到脖子时有麻酥酥的冰凉。剪头的时候,总是担心父亲会剪到我的脖子,所以也总是一动不敢动的。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去理发店剪头,仍会有细小的紧张,和微梗。而我现在不再愿让父亲剪头,父亲的眼睛也花了许多。
而今回想,心里是一阵阵的酸楚,就象小英子一样,她不知道秀,那囚犯和佣人的艰辛的生活,和那个时代父母所面临的种种生活和精神的困惑和痛苦,但隐约中随着身边人的离去,在幼小的心灵里一定荡起了涟漪,虽然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今天再想起童年,除了那些美好的往事,更多了一些对父母的感念,对人世的感伤.
这些年久失修的记忆,像老北京的胡同儿,砖瓦之间,烙落下的都是一些年岁的雕刻。平淡之中,隐匿着那段老旧时光的微茫快乐和些许的怅然若失。